欢迎光临布联网!请登录免费注册
快速发货
交易保障
o2o
线下体验
  • 纺织百态

布联网 > 布联资讯 > 纺织百态 > 织中之圣—一寸缂丝一寸金

织中之圣—一寸缂丝一寸金

  • 2017-06-14 13:57:21
  • 来源 :布联网
  • 布联网原创
分享文章

“一寸缂丝一寸金”,

  热播剧《芈月传》中出现了号称“织中之圣”的缂丝服装,

  不过,从传世实物考证看,缂丝兴于唐代,起源可能早在汉代,

  与芈月所处公元前两三百年的战国时期,

  至少有300年时差。

  缂丝的“缂”字念作“kè”。缂丝的英文释义为:Silk Tapestry with CutDesigns ,还有一种直观而形象的译法,就叫作“Cut Silk”。

  缂丝是一种丝织工艺,《尔雅》里说:“治丝曰织。”织的繁体字“織”,由“糸”与“戠”合起来表示制造带有图案的布。而“缂”呢,就是织法的一种,《玉篇》中释为“织纬也”,缂丝织制时以小梭根据纹样变换纬向(横向)的彩色丝线,成品只露纬线不露经线(竖向)。

  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

  宋代庄绰《鸡肋篇》写道:“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,故名刻丝。”就是说拿着缂丝成品对着光看,可以观察到许多缂织过程中留在纹样色彩边缘的空隙,有如用刀在丝面上刻出图案,也因这一比喻,才称为“刻丝”,但正确的表达还应写作“缂丝”。

  既说缂丝必然用丝——真丝,通常以较细的生蚕丝为经线(竖向),这也是缂丝成品显出挺括质感的原因之一,而以柔软的彩色熟蚕丝为纬线(横向),表现丰富的图案色彩。缂丝织造时,需要借助古老的平纹木机、不同规格的梭子、拨子等竹木工具。

  
生蚕丝的经面

  熟蚕丝的纬线

  犹如舟楫的梭子

  带有梳齿的拨子

  “通经断纬”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法的最大特点。即是说,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,横向的纬丝仅根据图案花纹跟经丝交织,不贯通全幅。通俗的说法就是根据图样变一色就要换一色梭,缂丝也可说是通过这种“回纬”技法来织造。

  缂丝“通经断纬”结构图

  
修剪多余线头的缂丝花带

  也正因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,决定了缂丝的另一特点——修去反面多余线头的成品,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完全一样。

  刺绣

  刺绣是指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,所以刺绣必须有现成底料,其成品图案与底色是叠加关系,而缂丝的图案与底色则是嵌入交织的,完全在一个平面上。

  缂丝

  织锦

  织锦和缂丝是同流同源的手工织造丝绸提花织物,而一般纬锦采用“通经通纬”的织法——纬丝贯穿全幅,正面图样清晰,背面是一根根通梭浮纬, 图案杂乱、织物厚重,且毛头不可剪断。织锦纬向的梭子数量是有限制的,也因此表现图案色彩的丰富性不及缂丝。

  缂丝易学难精,尤其摹缂书画作品,要求缂织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艺功底,还要有极高的艺术悟性。绘画中一笔即可表现的色彩变化,在缂丝中就要分解成无数色块甚至是像素点,一点点地织就,而对线条等细节缂织需要足够经验,否则缂织时多挑一丝都可能破坏画面美感。缂丝作为手工织造工艺,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通过机械加工,其色彩的丰富和细腻度,是机器无法取代的。即便一个熟练工人,一般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,遇到图案繁复、花色细腻的画稿,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。一件缂丝成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,古人就有“妇人一衣,终岁方就”之说,此中寒暑交替的枯燥与寂寞唯有手艺人凭一颗守艺心,在如梭岁月中静静度过。

  清中期 缂丝博古图四条屏

  
苏州织造府行宫图

  2009年,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缂丝的织造过程极为细致,1厘米内多达24根经线,历代人们把它与黄金价值相等同,使用者的身份也是非富即贵,素有“一寸缂丝一寸金”和“织中之圣”的赞誉。宋元以来,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,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和摹缂名人书画。此外,缂丝还经得起摸、揉、搓,被誉为“千年不坏艺术织品”。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中多次出现对缂丝服饰的描写,如王熙凤的出场“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”;凤姐赠与袭人“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”;贾母庆寿,江南甄家送来“一架大屏,十二扇大红缎子刻丝满床笏,一面泥金百寿图,是头等的”。即便在当时的贾府,缂丝也是罕见的好东西。

  缂丝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,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“缂毛”工艺,自汉至隋唐传至中原内地,逐渐发展为丝织品“缂丝”。

  北宋 缂丝《紫鸾鹊谱》(局部)

  《中国全史》记载:“宋代是缂丝的盛期,其中以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。”南宋时缂丝生产重心移至长江三角洲,在苏州、松江等地迅速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,名家辈出。

  
南宋 朱克柔 缂丝《山茶蛱蝶图》

  明代至宣德年间,重新摹缂名人书画,开创出缂丝的第二个兴盛期。艺术风格上深受吴地画风影响,愈显娟秀雅致,缂丝艺人缂织吴门画派名家画稿,名噪一时。

  明 缂丝《仇英 水阁鸣琴图》(局部)

  清代,缂丝走向全盛。宫廷内外对奢侈纺织品的需求用量增大,促进了缂丝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艺的进步,尤其以上交江南织造府的宫用和官用品为上乘。

  清 缂丝加绣《九阳消寒图》(局部)

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,因高档日用品、和服腰带等缂丝制品受到日本客户青睐,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,缂丝行业又迎来黄金岁月。当时苏州的缂丝织工多达一万余人,缂机上万台,这一规模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朝代,缂丝技艺得到空前发展。

  文章转载自网络

  编辑整理:布联网




版权所有: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,内容合作请发邮件到:1683069673@qq.com

相关文章